新闻动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寻脉非遗,让陕西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2024-02-27 13:36:58

作者: 朵茂星 张家玮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邀您品着时光的小女“西凤酒”、落笔与你岁岁年年的“凤翔木版年画”、哲学三大命题探讨视角下的“临潼石榴种植系统”、上春晚的“泥塑我呀”、好事多“馍”的陕西花馍……

科创团队成员向赵焕能老师学习剪纸文化.jpg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学生自主负责的“非遗小喇叭”公众号平台上,陕西非遗项目化身推文和视频中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切入点,以生动有趣的口吻将国家级陕西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发展前景、传承人故事等娓娓道来,从而推动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西农力量。

陕西省合阳县坊镇踅面传承人田怀智在制作踅面.jpg

这些作品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史亚菊老师指导的“非遗小喇叭”国家级科创团队推送的陕西非遗文化系列推送和视频。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完成80余篇推送的编辑、翻译和校对工作以及18个双语微视频的选题、脚本和主讲人设计,浏览量共计1.4w+,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寻脉非遗传承,筑牢文化印记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非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及开展非遗文化项目研究的初衷,指导教师史亚菊告诉记者,曾经带孩子参加过非遗文化主题的研学之旅,深深意识到三秦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看到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推出,更加坚定了我指导英语专业学生开展这项研究的信心。

出于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热爱,刚刚步入大学的朵茂星、吴阿楠、唐利君、金灿然、李佳颐5人组建科创团队并找到史亚菊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查阅资料、撰写文稿、制定大纲等一系列精心准备,2022年10月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立项后,团队成员另辟蹊径,以宝鸡社火、韩城秧歌、榆林小曲等知名度较低但意义重大的国家级陕西非遗项目为切入点,制作以非遗文化为首要叙述主体的中英双语推文和视频,在弥补非遗宣传力度不平衡的同时,也用独特方式为陕西非遗文化发声,推动陕西非遗大众化、年轻化、普遍化、国际化。


开展丰富活动,绽放非遗活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围绕非遗文化接受度、发展建议、与乡村振兴关系等内容先后2次进行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累计填写数量超过千余次;除此之外,团队相继采访了王红民、赵焕能、田怀智、李菲、周晓鹏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实地体验线偶戏、纸塑窗花、踅面、剪纸、面花、洽川葫芦等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发展现状,并积极和传承人一起探讨其适应新时代的破局之路。

同时,团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联合学校传统学社开展民歌《采薇》《无衣》等诗经篇晨读活动,参与校党委宣传部对校谷韵戏曲社的采访,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幼儿园并举办“天之‘椒’子 快乐启航”系列活动。团队积极与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湖北商贸学院等运营同主题的“历史的小书屋”“守遗”等公众号的高校学子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合力。

团队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在外国博主账号下留言互动,依托学校国际文化艺术节、杨凌农高会、杨凌马拉松、留学生课堂、外籍学者学术讲座等平台向国际友人介绍非遗文化,全力助推陕西非遗文化“走出去”。团队成员在寻访实践中汲取灵感,讲述古老非遗焕新出彩的故事,发表了《基于提升文化自信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论文,并被“陕西大学生网”“三秦网”“三秦学子”“中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这次充实难忘的经历让朵茂星和她的科创团队收获满满。“我们以陕西非遗文化为出发点进行调研,最终的结果远远超出了预期,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底蕴、传承创新与发展机遇,加深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循着历史的脉络,呈现非遗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活力。”项目负责人朵茂星表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万强表示,农林院校外语专业如何结合国家需求和学校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语人才,一直是学院中心工作。近年来,学院党委结合学校实际,鼓励学生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诸如“双语讲述党史故事”“双语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减贫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中华文化”等活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