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11-17 14:57:28
作者: 张玲菲、赵晓楠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注重物质帮扶的“保障型”资助向注重成长帮扶的“发展型”资助延伸,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法举措,努力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积极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资助模式,切实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学生搭建连通“求学梦、成才梦、中国梦”的人生桥梁。
建立“认定体制”,投入“精心”助“精准”
成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举措,督促工作落实。不断完善“信息采集—数据测评—民主评议—综合判断”的四级认定体制,以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资助为补充,社会资助为源泉,自助助人为导向,资助育人为根本,夯实工作抓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测评指标体系为原则,从学生日常消费、家庭情况、生源地等多个角度识别资助对象的真实性、困难程度,集中开展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及动态化管理体系,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困难学生开展家庭走访,及时对信息库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开展资助工作研讨,梳理总结育人经验。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研究修订认定标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资助程序、信息管理及队伍建设等,规范各资助项目评审流程,严把资金发放审批关,实行资金管理监督责任制,实现资金发放“零失误、零投诉”。
丰富“教育载体”,实现“汲取”变“回馈”
实施“春雨工程”受助大学生成长计划,打造“思想引导、感恩教育、能力提升”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新平台,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通过为奖助学金受助者发放成长记录册,实现对每位受助学生的精准化思想引导;坚持典型引路,每年选拔出一批勤学奋进、自强不息的先进模范,聘任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组建宣讲团,通过组织政策讲解、一对一走访等形式,搭建沟通反馈桥梁,传播资助育人温度;引导受助学生开展爱心助学、敬老助残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感恩教育常态化,有效增强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每年开展感恩教育月专题活动、“助学·筑梦·铸人”系列主题宣传等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受助学生们以资助宣传画、诗歌、歌曲、微电影、微视频及个人励志文章等形式,记录心得感悟,激励受助学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感恩国家、回报社会,同时展现自立自强、勇毅前行的奋进精神,辐射影响更大范围的学生群体。
实施“志智双扶”,通过“输血”来“造血”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开展“春雨课堂”,坚持提升能力与助人育人多维度结合,积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设立包括形成包括专业技能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升、国际视野开拓、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升等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培训体系,累计覆盖1000余人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受助学生的信心,使“家境贫寒”不是受助学生的心理包袱,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培育自强精神,努力实现从“受助”向“自助”和“助人”转化,着力构建全面覆盖、进阶培养、个性支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资助育人模式。
打造“筑梦指数”,完善“量化”增“效能”
持续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优化家庭经济信息采集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精准资助制度保障机制,建立筑梦指数管理办法和受助学生管理台账,从学生的思想品质、感恩教育和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量化育人效果。将筑梦指数与次年助学金评定工作挂钩,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同时系统分析受助学生前后思想、行为成长变化情况、资助满意度调查等,并广泛征求师生建议以改进工作方式,夯实精准资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