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11-05 10:18:03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新征程上,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12510”行动计划: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搭建以班主任为纽带的制度和场域两大关键平台,统筹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服务力量、先锋力量“五位一体”育人力量,聚焦“十大育人体系”推进“十大育人计划”,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质增效,为教育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一、强化党委领导,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紧扣引领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三领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学院“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已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一是把舵领航,强化价值引领。学院党委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着力强化对“三全育人”工作的价值引领,牢牢把握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整理编撰《文化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书籍,引导全院教师在思想上树牢立德树人意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二是聚力启航,加强组织建设。学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谋划和系统推进。深化党建联建,加强支部建设和体系优化,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高校“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师生结对、支部共建”特色党建平台强化育人工作,支部共建工作案例入选校优秀案例,学院党委、热能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评“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工作案例入选中组部编写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涌现出一批以“全国最美大学生、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吕松、“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张尊华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三是稳舱护航,夯实服务保障。学院党委把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党委抓课堂”工程等紧密结合,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育人工作,完善各类制度保障。夯实和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班主任培训模式,坚持“基础工作和创新工作”相结合、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并重,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三全育人”工作保障。
二、强化改革创新,打造三全育人新生态
学院坚持“协同、贯通、融合”理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引向深入、推向实处,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一是立足全员育人,汇聚“五位一体”育人力量。学院全面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服务管理力量、先锋力量“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学院坚持实施“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建立了一支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学识扎实、敬业奉献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形成了“用大爱关心学生、用大智引导学生”的班主任工作理念,班主任队伍的纽带作用、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依托以班主任为纽带的“一班一项目”等活动平台,成功孵化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余项;院领导坚持讲授党课、思政课,常态化联系学生,定期举办“院领导学生接待日”;辅导员团队和思政教师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年级周课+党课+团课”的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精细化、纵深化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成立“校友教育志愿者讲师团”,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筑梦深蓝”船海能动校友讲坛,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总设计师陈刚校友教师节与学生“聊专业、话担当”;选聘行业专家和杰出校友担任“校外导师”“校外辅导员”,为学子引航。
二是立足全过程育人,把握“时、度、效”有机统一。坚持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掌握教育的适宜程度,追求教育的最佳效果,扎实开展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全过程中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习风尚培育、专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毕业教育;构建“辅导员工作+”学生园区工作模式,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六心”辅导员工作室,切实将学生社区治理“末梢”转变为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发展指导、生活服务等工作“前哨”;打造家长课堂、建设海虹学生社区就业服务广场,充分利用信息化全域赋能,以新标准、新动能、新模式、新体系、新文化“五新”计划为引领,以全面落实 “5·30”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数据驱动、数字基建、数字联动、数字赋能”,构建学校师生共创、学生主创的校园信息化育人新生态。
三是立足全方位育人,实施“十大育人计划”。实施“课程思政计划”,推动全院所有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推出“课程思政网上精品资源”,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成春祥、杨志勇等一批专业课教师主讲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施“攀登行动计划”,构建学院“重基础、建平台、严管控、强成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模式,探索“萌芽计划、骨干计划、卓越计划”逐层递进金字塔式的科研育人模式;实施“筑梦深蓝计划”,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新能源船舶”社会实践队、“青力青为 共建美丽新村”社会实践队等获评湖北省优秀团队、湖北省示范团队;实施“春风化雨计划”,举办“交通文化节”,着力构建“三船”“深蓝”文化品牌,做好学院 “船、水、路”文化传承;实施“数字阵地计划”,运用新媒体筑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推出网络文化产品寓教于乐;实施“阳光行动计划”,统筹全院育人力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实施“五爱教育计划”,坚持多民族学生教育“爱党、爱国、爱校、爱老师、爱专业”五爱方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雪中送炭计划”,开展专业引导、就业指导、生涯规划与学生权益服务等,及时解决学生“急愁难盼”问题;实施“扶志扶智计划”,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做好精准资助、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实施“党员先锋计划”,深入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共进”等特色活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以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王世浩、“担当奉献好青年”杨荣琦、“2023年度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队队员”黄玮隆、“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庞海祥、“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施琦、“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余灏成、“十大杰出志愿者”陈聿章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百余人。
三、强化优势特色,涵育三全育人新文化
学院紧紧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培育“红船、古船、智船”三船文化,将“船”具象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内化动力。
一是办好“三个课堂”,让“红船”动起来。依托《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等教学“第一课堂”,在“讲”与“学”中强化学生理论认知;打造红船文化“公开课堂”,师生共同创演话剧《红船初心》、朗诵《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等文艺精品,让红船精神处处可见、时时可感;把握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师生将党史学习和精神体悟、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生动结合,亲手设计制作复刻“南湖红船”,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船精神”。近年来,学院3人入选校青年讲师团,20余人入选校研究生讲师团,不断推动青年红色宣讲走深走实。
二是聚焦“三个维度”,让“古船”活起来。以“中国舟船文化的活化石”席龙飞教授一生钻研中国古代船舶文化,刷新世界对中国造船史认知的事迹为引领,照亮学生的求知之路;以《中国造船史》等课程建设为主线,从历史的纵向视角和国际的横向视角拓宽学生视野;以航海博物馆建设为载体,由专业教师讲解带学、学生自主研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深化精神体悟,自觉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激活“三大引擎”,让“智船”火起来。拓展专业、思政一体化实践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切实将“学思践悟”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相互转化;全面整合“系实验室+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政府创新创业孵化空间”优势资源,构建师生协同、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师生团队积极融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3S”模式,自主开发“3S”项目“数字船舶博物馆虚拟漫游平台”,“云端看船”让育人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