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四举措”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志愿服务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5-05-08 10:23:04

作者: 唐斌湖 程贞玫 钟晓文 蓝荣聪 林继红

来源: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责任、公益精神和品德养成为重点,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建机制—创课程—重实践—拓平台”的志愿服务育人新体系,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大思政课”中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体系化建构:三维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一是健全机制。学院成立了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翻译实践中心三个中心,充分挖掘专业外语课程和公共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化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多语种翻译实践服务活动,促进外语类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实践,加强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和志愿服务翻译实践有效融合、互动发展,为打造可持续外语志愿服务队伍一体规划,同步统筹。二是建立制度。学院系统构建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新时代外语人责任》主题团课机制为核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主题,通过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年均开展20余场主题团课,覆盖全院85%以上学生。制定《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志愿服务岗位标准与考核细则》,建立“培训-认证-服务-考核”全链条管理流程,明确志愿服务岗位标准与考核细则,将志愿服务时长、服务质量与“第二课堂成绩单”挂钩,以制度为抓手打造专业化外语志愿服务队伍。三是完善保障。学院创新实施“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双导师制,推动《跨文化传播实践》等6门课程与志愿服务项目深度融合,开发“理论研学+实践体验”模块化课程包,形成“课堂讲授红色基因、实践传承中国精神”的育人闭环。同步构建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季度数据统计、年度成效评估、典型案例汇编等方式,对28个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动态优化,形成《志愿服务质量白皮书》等5项制度成果。机制实施以来,学生参与国家级赛会志愿服务的专业匹配度提升40%,获评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3次,有效强化了外语人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志愿服务教育取得明显实效。


二、课程化深耕:“外语+”特色课程矩阵

一是加强必修课建设。学院重点打造《跨文化话语与中国形象》《跨文化交际(英语)》《中国文化(英)》《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福建文化》等核心课程,通过“教材开发+课堂浸润”双轨融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思政元素深度植入教学内容。例如,《中国文化》课程设置“非遗外译”“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等实践模块,组织学生为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等编写双语解说词;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形成“课程筑基-实践强能-赛会检验”的育人闭环,有效锻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使者。二是打造通识课程体系。学院聚焦“专业+思政”双驱动模式,构建“理论+实训+实战”三维贯通的志愿服务通识课程体系。开发《跨文化传播实践》《国际商务洽谈》等课程,每门课程设置“理论精讲+情景模拟+项目实战”三大模块,《跨文化传播实践》设置“中国品牌出海”课题,组织学生为安踏、宁德时代等企业编制多语种传播方案,招募学生从事国传、福建蓝、非遗等相关视频制作,按照视频制作的数量与质量评分,录入最终成绩。三是办好讲堂讲坛。学院开设了琴南讲坛、领雁讲坛等讲堂讲坛,搭建集礼仪、综合素养、专业素养、志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邀请知名外事专家、政界及企业精英、知名校友等到学院开展《国际礼仪实训》《涉外礼仪》《危机公关》等专题培训,通过制定《修读指南》培养计划,把专家系列讲座纳入课程管理,将学生参加讲座的次数、听讲质量折算成学分,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思政课、专业课、社会实践”共同育人的格局。


三、品牌化运营:打造沉浸式的志愿服务育人集群

一是融入日常实践。学院通过“网格筑基、学生共治、学科赋能”三维联动,打破传统育人场域边界,实现志愿服务进学生社区“全覆盖”、社区帮扶“全方位”、社区育人“全过程”,打造“网格化、浸润式、共参与”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育人新生态。结合学科专业,成立“外语角”,组织外语社团活动,每周定期组织外语志愿者到学生社区与学生互动交流,举办外语文化节等各类富有语言文化特色、服务全校师生的品牌活动。2024年学院依托社区开展特色英、日、德“口语角”活动共计20场次,开展外语戏剧文化节4场,覆盖了全校3000余人次,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向学生社区的第二课堂延伸。二是融入社会实践。学院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课、创新创业融合,完善支持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博物馆多语种解说、乡村青少年宫共建等活动,深入金麟社区、福利院等地开展助老爱幼活动30余场,覆盖400余人次,助力基层治理。结合劳动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扎实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工作,优秀学子如张心儀累计志愿服务787小时,获评校十佳学生干部;学院学生连续多年赴宁夏支教,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三是融入赛事体系。学院志愿服务队伍以服务福州、辐射福建为宗旨,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打造“外语+”文化宣讲、外语支教、大型赛会语言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自队伍组建以来,为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金砖国家政党、博鳌亚洲论坛、侨智发展大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鼓岭缘”中美交流周、“一带一路”商协会、福建全球推介会、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37场中大型会议提供精准化志愿服务,参与学生达3640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2630小时,获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央视网、环球网等单位的高度赞誉。


四、项目化拓展:构建立体式的志愿服务资源网

一是强化校馆融合。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语言志愿服务融入红色教育,校外依托福建博物院、民俗博物馆、红色廉洁文化教研资源成立3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场域至省内外13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校内打造校史馆、卢嘉锡教育馆、沈锡纯美术馆双语宣讲团,开展场馆历史文化讲解、展演、接待等志愿服务累计43场,覆盖5000余人次,受各单位好评。二是深化校企融合。学院依托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福建国际传播中心高校基地、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院)、翻译研究所等7大科研平台,建立3个国家级学科竞赛基地,孵化4个专业社团。此外,学院与新东方、福建亿学教育科技集团等企业共建语言实践基地,达成人才战略合作,开发在线实训项目。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推动下,学院组织学生为国际会议、外事交流等20余场中大型活动提供翻译志愿服务,学生参与人数超10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提升了学科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实化校社融合。学院鼓励学生深入基层,累计与金麟社区、上街蔗洲村、台屿农家书屋、美岐小学、福州市儿童福利院建立5个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活动,如科普宣传、助老爱幼活动30余场,参与学生400余人次,助力社会治理。此外,学院创新传播形式,制作“文明互鉴”系列慕课,开放《跨文化话语与中国形象》等6门外语类课程思政示范课云端资源,同步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观看人数超1.6万人次。坚持“先学后教”,学生利用云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达标后,再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外语支教活动,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服务偏远地区学生300余人,实现学生从“课程学习者”向“知识传播者”的转变,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