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4-11 15:42:13
来源: 大连交通大学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这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大连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四维体系”,全力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学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果获评辽宁省高校实践育人优秀成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一、聚焦思想领航,在德育实践上持续用力
强化价值引领。学校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注重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十多年来,学校持续推进“青马工程”,将“从纸上学”与“在实践中学”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响亮名片。《中国青年报》曾专题报道学校“百千万工程”实现“青马”培育全覆盖,共青团中央发文为学校“青马工程”点赞。
激发情感认同。学校坚持用红色基因塑造学生灵魂,充分利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讲述党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探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学生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铭记党的关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培养责任意识。学校持续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专业教育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强化“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想意识。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返家乡、进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政务实习、企业实践、公益服务、兼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社会体验与观察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聚焦专业提升,在课程实践上凝聚合力
优化顶层设计。学校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连交通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文化素质、社会实践与劳动、创新创业、职业训练、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7个类别的实践活动,经认定可获得相应记点及学分。注重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针对社会实践、社团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指导等实践育人内容建立指导教师选拔激励制度。
创新培养方式。学校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思政素养与学术思辨并重、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并举,融学生科技创新于实践教学,形成育人为本、成果导向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改革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围绕综合素质、学科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素养、跨学科复合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融合原有的专业实践、工程训练等课程,设置了从大一到大四“全学程、一贯制”的工程实践课程,构建了实践教学新模式。
搭建资源平台。学校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轨道交通行业各企业、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与旅顺口区共建“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业赛事,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学校现代轨道交通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列入2022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培育计划。
三、聚焦体艺并进,在文化实践上精准发力
夯实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出台《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美育与艺术教育中心,加强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做好校园体育、美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丰富践行载体。学校积极开展青年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面广、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学生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大会、素质拓展、户外健身、综合艺术比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体育艺术实践活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稳步提升。校、院两级每年开展各类活动百余项,参与学生近万人次。
凝练特色品牌。学校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将红色校史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创作排演音诗画《大铁精神》,引导师生不忘办学初心。创作排演党史话剧《选择》,将美育融入思政课堂,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话剧《选择》入选《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荣获辽宁省教育系统庆祝建党百年音体美展演活动一等奖,同时包揽辽宁省第八届大学生戏剧节全部奖项最高奖。
四、聚焦志愿服务,劳动实践上激发动力
健全激励机制。学校严格落实志愿服务制度化管理,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有效利用“青春大连”平台,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和志愿者保险、激励回馈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激励保障,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制度化。全校注册志愿者人数持续上升,参与志愿服务热情日益高涨,志愿服务合力不断增强,学校获评辽宁省共青团志愿服务基地、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集体、辽宁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
打造骨干队伍。学校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培养,在校团委设立志愿服务中心、校院两级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渐形成了以学校协会为龙头,以各学院协会为分队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改革先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为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郭明义爱心团队”授旗。通过开设《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课程、举办志愿者骨干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公益人士、志愿者典型等定期授课,不断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
培育特色项目。学校不断拓展服务平台,校内校外多点发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积极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持续派出青年志愿者近万人次,参与完成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铁路春运等赛事和活动的志愿服务,受到组委会好评和表彰。作为大连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发起单位,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扩大培训的辐射范围,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持续提升。“郭明义爱心团队”材料学院分队连续多年赴贵州省毕节市进行爱心支教活动,“圆梦黔西,为爱前行”主题支教项目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共抗疫情 守护有我”青年突击队先后九次集结,义务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和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线上辅导,累计辅导时长达14000小时,获评辽宁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优秀青年突击队,荣获第六届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