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6-03 16:04:05
作者: 王涛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校史记载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传承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具有留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其展示的人、事、物蕴含着多种价值,具有重要育人价值。发挥校史育人价值,可以从建好校史馆,成立校史宣讲队,编写校本教材,设立校史大数据平台、校史主题活动周,打造校史文化等多角度展开探索。
关键词:校史;校史功能;价值意蕴;育人途径
校史,记载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铭记一所学校的育人成就,传承一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展示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重视和加强校史研究,充分发挥校史的育人作用,对于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史的三大功能
校史以文字、数字、图表、图片、影像等形式传承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精神,具有“留史”的功能。
校史记载一所学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办学经验及其得失,从校史中既可学习先辈们热爱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善于转化的思想和智慧,也可以学会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思维、问题导向,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具有“资政”作用。
校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感知物质层面的校史资源,还是感悟精神层面的校史文化,对于激励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不忘本心,牢记使命,筑牢精神之基,增强奋进之力,有着强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具有“育人”功能。
二、校史育人的价值意蕴
校史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引领作用。以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为例,其中展示的人、事、物无不蕴含着多种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示了一代代华中大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敢于斗争,善于转化,继承创新,勇攀高峰,用70余年的时间,把新中国在院系调整背景下创办的一所工科学院发展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双一流”国家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快速崛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历届领导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迅速发展的基因密码。校史当中蕴含的这种政治引领价值,既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大量史料和事实展示了一代代华中大人听党话,跟党走,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最高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广大教师不畏辛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精心育人。莘莘学子刻苦学习、奋发努力、求知求实、追求真理。学校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有理想、有学识、敢担当、肯奋斗的优秀毕业生。历届校友把“教在华中大,学在华中大”作为对学校的最高赞誉。这种优良学风和教风成为激励师生员工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校史当中蕴含的这种思想引领价值是新时代优化学风教风建设的鲜活教材。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翔实的资料和生动事实展示了一代代华中大人始终胸怀天下,紧跟国家需求,瞄准科技前沿,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学校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联系和内在逻辑,把出人才、出成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中大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一座山——喻家山;一座学校——华中大;一种精神——勇于奉献。校史当中蕴含的这种奉献精神,是实现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可触摸可感知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讲述了一代代华中大人敢为人先,前瞻未来,不懈奋斗,不断前进的故事。从朱九思提出的“大学之源在科研”“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头”,抓住机会引进人才,抓住机遇创办新专业,再到杨叔子率先倡导并亲自挂帅开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读经典,咏诗词,传承人文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大力宣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的理念,无不体现了华中大人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办没有禁止皆可为的事,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校史当中蕴含的这种创新精神,是砥砺学校快速发展的牵引力量,也成为华中大人传承、弘扬和努力践行的精神品质。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无声的语言讲述了一代代华中大人团结奋进的故事。华中大人,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员工,都深谙一个道理:团结奋斗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力量。华中科技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缩影,靠的是团结奋进;成为在国内外瞩目的高水平大学,靠的是团结奋进。团结奋进是华中大人的重要思想品质,也是华中大人的精神标识。几代华中大人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识。正是靠团结凝聚起了学校发展的最大共识,正是靠奋进,形成了学校发展的无穷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丰富的教学成果讲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动故事。朱九思提出的“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书育人、全面负责”的教育理念对新时代人才培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今天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更要教给学生为什么、怎么办。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引导学生走,再到鼓励学生大胆闯,不断实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由啃书本到动手实践的转变、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这不仅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成就了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用许多生动事例记载了学校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尤其是尊重教师在大学的主体地位。朱九思、杨叔子两位老校长都强调建设好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历届领导班子把建设好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办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既强调提高专业素质,又重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从全国各地调入600多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要求各部门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包括教师子女的入托入学,要求行政后勤人员为教师提供服务。在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之下,广大教师热爱学校,安心教学,乐于科研,关心学生。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人才济济,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学校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人际生态环境受到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赞誉。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的档案资料记载了历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在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上,力求把上级精神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力求用小的代价换取更大更好的成绩,坚守“下定决心干,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以负责的精神干,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无论是在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上,在促进教学和科研共同进步上,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双提高上,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坚持辩证法,不搞一刀切,不搞两张皮,采取有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这体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效能的完美结合。
三、校史育人的实践路径
校史资源是高校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总和,蕴含着高校的发展脉络、办学经验、教育理念和育人原则,对大学生群体具有引导、激励和熏陶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之“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拓展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涵、内容、载体和形式。用好校史资源,有助于丰富“大思政课”的内容以及形式的多样化,开辟校史育人新载体,丰富育人资源的话语表达形式。用好校史资源,发挥校史的育人作用,可以在形式上作多种探索。
(一)建好校史馆,发掘场馆育人功能
校史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机构、教育基地和宣传窗口,承担着育人育德、传承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校史馆亦是学校的博物馆,不仅具有陈列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宣传力量。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他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校史馆对于推动校园文化传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校史馆的馆藏除了收集学校的档案资料,还可拓展至学生、教职工、校友或社会上与本校有联系的人或物。校史馆的呈现,除了展览以外,还可以加入讲解等其他元素,对校内校外同时开放,拓展参观人员范围,扩大宣传效果。
(二)成立校史宣讲队,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学校可以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史宣讲团,负责把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精神讲给大家听。学生在熟悉本校历史,聆听先辈们事迹的过程中,接受文化和思想的浸润,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编写校本教材,传承大学精神
编写校史的重要意义在于总结办学经验,传承办学精神,以史资政育人。要在深入挖掘校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教材体系,以此提升师生对校史读本的重视。校本教材编写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校本教材编写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尊重历史原貌,既不因人废事,也不因事废人。要坚持客观叙述,全面记录,突出重点。要坚持既重器物,又重人文,既有物质层面的记述,又有精神层面的阐述。要将校本教材纳入教材体系,使校史文化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四)设立校史主题周,上好新生第一课
学校可在新生入校后或校庆日前后,设定一个星期为校史主题文化周。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院可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校史展区,同学们可以领取校史相关资料和学校定做的有关校史文创品,校史馆全天候开放,这样可以沉浸式体验学校的发展历程,还可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汇报,讲述其在学校的学习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历史,熟悉学校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重大事件,深刻领悟学校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传统,知晓几代学人办大学的精神、办高水平大学的决心和信心,建立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学生会更加热爱学校,学校更有凝聚力。
(五)打造校史大数据平台,畅通校史传播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技术,让人们有了更加便捷快速的传播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校史资源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浏览的内容。因此,搭建校史大数据平台,开展网上校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创建专门的校史资源网站,对校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划分不同模块并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专门的链接,为学生提供一键直通的便利。申请专门的校史资源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文、图、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推送校史故事与优秀校友事迹。
(六)挖掘校史资源,打造校史文化
挖掘校史资源,为校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育人作用。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精神层面的潜在展现,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二是物质层面的可视呈现,如以为本校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者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这些都可展现校园师生对先贤智者优良作风的继承及对本校发展历史的尊重,还可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中陈列校史,或以办学宗旨、校训、育人目标等命名校内道路,使校史文化无处不在,随处可寻。要把校史的成果加以宣传推介,使“死资料”变成活教材,使无形资源变成有生力量。
每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传统,折射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史是学校的最宝贵财富。学校要鼓励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校园精神,并努力成为校园精神的阐释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李智.华中科技大学记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朱九思.朱九思评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杨叔子.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王涛(198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校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