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园地
张立辉 肖灵 | 在“读·讲·研·行”中构建“铸牢”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 2025-04-29 10:21:26

作者: 张立辉 肖灵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将“铸牢”教育贯穿育人各领域全过程。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以下简称“共同体学院”)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抓手,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品牌化打造建设思路,聚焦“铸牢”主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特点,以“求索”读书协会、“铸牢”宣讲团、研究生学术论坛、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深化实践育人工作,着力构建“铸牢”教育·讲·研·行实践育人模式。

共同体学院的学生全部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育人活动中,学院组织学生体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着力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在大西南田野和广阔天地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挺膺担当,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积极支持者、有力践行者。


(一)强调“读”,以“读”润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夯实“铸牢”的思想根基

紧扣“铸牢”主线,共同体学院依托学生社团“求索”读书协会,通过定期组织读书心得分享会、专题讲座、热点问题专题研讨,引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鼓励学生精读有关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等经典文献并交流分享,带动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后,共同体学院联合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相关学科硕博士研究生举办“概论”示范课程集体研学活动,推动《概论》教材的推广使用和宣传宣讲;同时,组织研究生“硕博结对”组成研读小组,逐章逐节学习教材,将教材转化为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思想库、选题库、素材库。在学校开展的“喜迎二十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征集活动中取得较好成效,共同体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学生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二)聚焦“讲”,以“讲”启智:将教师理论宣讲与学生朋辈宣讲相结合,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学院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打造“铸牢”宣讲团党建活动品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铸牢”的重要阵地。在2023年学校开展的年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中,学院党委申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获得重点项目立项支持。同时面向全校成立学生社团“铸牢”青年宣讲团,积极承办“十二个必须”“红军长征在四川”专题宣讲等学校“铸牢”主题宣讲活动。全院师生既是宣讲团的宣讲对象,也是宣讲团的参与者、组织者、建设者。参加主题宣讲的青年学子,结合支教经历、社会调研、科研收获、个人成长等,从不同视角向大家展现丰富多彩的主题,以生动的宣讲形式,将所学知识有效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大幅提升了“铸牢”教育的实效。多学段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多学科之间的共学共研,引导学生在宣讲中对“铸牢”理论进行深度思考,坚定信念跟党走,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发挥了宣讲活动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共同体学院“铸牢”青年宣讲团被评为学校2023年度“十佳社团”,“铸牢”宣讲团党建工作创新案例2024年获评为“四川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宣讲团不仅在校内外赢得了广泛好评,其成员还多次入选上级宣讲团,进一步扩大了宣讲的影响力。


(三)重视“研”,以“研”促学:开展以“铸牢”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青春力量

创立共同体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在学校举办的一、二、三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上分别设置博士生、硕士生专题论坛,搭建常态化的研究生学术研讨交流平台。在以“‘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五个共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的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向论坛提交了学术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学科(专业)视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容和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实践研究、汉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这些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提升科研素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青春力量。有的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入选学校第一、二、三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有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登上了全国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讲坛。


(四)注重“行”,以“行”化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校地合作,与成都市双流区广都社区、广都博物馆,以及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和汶川县、宣汉县,云南省普洱市等设立了“铸牢”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坚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铸牢’大思政课”。持续开展“石榴同心 实践筑梦”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把“铸牢”课堂延伸到汉藏羌彝走廊、茶马古道,拓展到大西南田野、祖国各地,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各学院师生深入到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等地,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学习调研和“总书记讲过的西南地区民族团结故事征集”等活动;参加学校“重走汉藏羌彝走廊”大型学术考察活动赴走廊民族村寨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师生赴普洱开展调研考察。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铸牢”宣讲、参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区域实践专题调研和文化遗产保护、济困帮扶、支教等调研、考察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树牢“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植“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当好“铸牢”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学习强国、国家民委网站、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本文系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302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3TZ0208)和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YJSJG2022-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