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园地
金雪 |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需把握好几对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5-06 14:54:38

作者: 金雪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命题。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在推进过程中,需深刻把握好以下五对关键关系,以实现教育数字化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

一是技术赋能与育人初心的辩证统一。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始终是育人,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深刻诠释了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伴”项目通过构建包含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维度的数字画像,在智能推送学习资源的同时,特别设计人文关怀模块,当系统检测到学生连续熬夜学习时,会自动触发健康提醒并建议调整学习计划。这种技术应用既保持了算法的精准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温度,让技术成为实现育人初心的强大助力。

二是集成化与个性化的统筹兼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四横五纵”布局,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各个领域,既体现了资源集成的规模化效应,又通过智能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例如,“慕课西部行2.0计划”通过集成东部优质课程资源,为中西部师生提供精准匹配的课程选择。集成化的同时,各地又不能忽视各地自身特色发展。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课程,实现差异化显示。

三是效率提升与教育公平的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全国一盘棋,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国家平台的“专递课堂”在凉山州的应用成效显著。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成都名师的授课场景实时投射到彝区教室,配合本地教师的即时辅导,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提升。在考试评价改革中,浙江推行的“过程性数字档案袋”,通过采集学生课堂互动、项目实践等多维度数据,为农村学生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升学评估机会。这种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正在重塑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衔接。《意见》提出要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国际共建共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教育品牌。“中文联盟”云平台的建设实践具有典型意义。该平台既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又开发本土化数字教材,如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推出的《汉语桥》VR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与当地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国通过“慕课出海”行动、与国外高校共建课程等举措,提升了中国数字教育的全球影响力。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既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又保持了教育的在地特征。

五是创新突破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创新开放与安全保障缺一不可。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引入新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或技术时,应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从数据加密、访问权限设置到网络防护体系搭建,确保安全无虞。如广州市组织技术力量定期开展市教育数据资源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完善统一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防护体系,增强安全防范能力。这种创新试验田与安全防火墙并存的机制,既鼓励技术应用探索,又守住教育伦理底线。

总体而言,教育数字化的征程具有紧迫性、系统性、全局性。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制度体系、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只有把握好上述五对关系,我们才能在这场教育变革中稳步推进,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强大引擎,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