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2-07 10:17:54
作者: 冯刚、布超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1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为我们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理论层面看,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源于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从实践层面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实践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从发展趋势看,要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战略要求,为我们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生成逻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解答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缘何创立、为何有效、如何发展的问题,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源于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系统,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以体系化的思维方式揭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会议,提出了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全社会工作合力等重要论断,为以体系化思维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首先,解答了为什么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一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明确的学理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从哲学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这为我们以系统思维、全局观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基于明确的现实需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改革发展全局,思想政治工作承担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就必须按照系统的观点去思考,建构一个包括课程、实践、文化、组织、管理、服务在内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三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明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次,明确了构建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一是从运行机制上实现“全”,实现全员配合、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就需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全员配合指的是从人力上讲,所有人都负有育人职责;全过程配合指的是从时间上讲,形成一以贯之的育人流程;全方位协同指的是从机制上讲,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合力。二是从构成形态上实现“融”,形成“网上网下,五育并举”的良性局面,有效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三是从功能发挥上实现“通”,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再次,回答了怎样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一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在顶层设计中突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对于如何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汇聚工作合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在内部治理体系上,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协同育人方面,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倡导广大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旨在强调校内校外联动,把“大思政课”上成一门社会大课,通过社会各方参与将其变成一项系统工程。在不同学段配合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各地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2.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然要求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各个人的意志……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3](P605-60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4](P952)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论”和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强调事物发展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科学把握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义和途径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必然具备系统性特征。“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和“领导管理体制”从宏观意义上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设计实施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定了该工作的方向,是全部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应该选择的教育内容,要想取得工作的实效性,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确立正确、合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决定了其资源配置方式,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运行要以各部分协调运行为基础,因此必然具备整体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虽然由诸多要素共同组成,且目标、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要素都具有自身的功能,但其最佳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就可以达成的。只有在服从整体目标和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组成要素的积极作用,并使其密切配合、协同运作,才能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整体效能。这是统一调配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题中之义。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最大效能要以形成合力为基础,因此必然具备协同性特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保证各要素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实现全方位协调。一方面,从涉及主体上看,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工作“网上”与“网下”要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育对象要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方法与新媒体手段要形成合力等。另一方面,从体制机制上看,要做到协同育人与各司其职的统一,形成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的运行模式,建立适应工作需求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
3. 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横向看,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各组成体系,如目标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从纵向看,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各领域体系,如机关、社区、学校、农村、军队等。这些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结合、作用及排列组合的方式是否合理,决定了思想政治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因此,体系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实现的本质要求。建构体系的目的是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这体现的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样或相近的部分,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的功能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这是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作用。”[5](P29)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这个层面,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以系统化思维来考虑和推进工作,把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作为提升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合理安排,可以使其形成一种充分衔接、相互耦合的运行方式,促使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实现整体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只有在服从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目标和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组成要素的积极作用,并使其密切配合、协同运作,才能实现全主体参与、全要素配合、全过程协同,取得“1+1>2”的效果。从工作实践的角度讲,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人的思想既受所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网络信息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往往还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征。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来自虚拟和现实、国内和国外、宏观与微观的多重挑战,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没有边界、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要应对这些挑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必须从整体出发,在调动各因素积极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整体协作优势。
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实践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品格决定了其必须直面新形势新任务,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是不断回应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1. 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我们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构建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着手建立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机构,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领导管理机制上的准备。党的一大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并由李达分管党的宣传工作,并在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要求地方委员会“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193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规定苏区各中央局必须有健全的宣传部。193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要建立各地方党的宣传部工作,并在宣传部下组织宣传委员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6](P226)1951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宣传机关去做宣传工作,主要的是领导全体党员以及非党积极分子,党外的共产主义者去做宣传工作。”[7](P281)在工作的体制机制上,我们党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的宣传和统一的新闻宣传机构,完善了宣传工作机构和群众宣传网,宣传工作体系基本健全。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3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当作大的建设事业来抓,当作系统工程来抓,使之由虚变实,由软变硬”[8](P425),对以系统思维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9](P346)文件的出台,为集全社会之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要求。
进入新世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千龙新闻网、东方网、南方网等地方新闻网站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在新形势下占领宣传思想工作的网上阵地,形成“网上”“网下”工作合力打下了基础。2009年,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成为传统媒体积极占领互联网新媒体阵地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得到空前加强,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初步形成。
2.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发展完善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历史进程是分不开的。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生成是因事而化,这个“事”指的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下的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总的来看,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挑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例如,全媒体手段的开放性颠覆了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统构建方式,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带来的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再比如,当今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人才之争就是思想之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旧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凝聚合力,以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生成是因势而新,这个“势”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P21)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因此,要着重研究如何以体系化建设为切入点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抓总工程,更好发挥其贯通和牵引作用,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提供更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生成是因时而进,这个“时”指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面对新任务新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的历史契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治理结构、制度机制等方面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逐步凸显,亟需加以改进。以上各种情况,有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但都是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怎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予以回应的问题。
3.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必然要求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强调,又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首先,要以治理思维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管党治党水平。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建全过程,也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过程,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工作活力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体现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并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对履职尽责不力的加大追责力度。
其次,要以体系化思维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国家治理始终。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融入、渗透、嵌入的存在形态,达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重要要求,从而为党和国家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另一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健全的体系,需要将整体性和系统性治理思维贯穿于政策设计全过程,既要提高工作站位,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上突出综合施治,又要突出工作摆位,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上突出协同性和综合性。
三、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当前,要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凝聚精神力量的高度,把握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问题给予“体系性回应”,不断提升“体系性供给”的能力,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要求。
1. 以治理思维深化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11]。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因此,在治理视域下研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首先,以治理思维深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在政治领导方面,要保证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举旗定向、协调各方的决定性作用,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和完善全过程。在组织领导方面,激发政府相关部门、家庭、社会相关组织等多方主体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各尽所能,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其次,以治理思维深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立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取得显著进展,思想政治工作从习惯于采取运动式、社会动员的方式展开,向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日益在制度的规范下以系统稳定有序的方式推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运作的优势充分释放出来,关键是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制度潜能,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总之,在治理视域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核心是以更宽广的格局视野,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构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治理的实际效能,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软实力支持。
2. 以激发动力作为重要途径。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发展趋势,还要重点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展的动力问题。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的外部推力,源自实践的探索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的内生动力。自觉认识并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动力机制,就可以相应地激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要素的作用,从整体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首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外部推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而作出的宏观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都提到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从操作层面来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2]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3]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同年,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见》。上述文件从不同侧面对构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这既是对党在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经验的总结,又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必选项”和“必做题”。
其次,以实践探索为助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动力,不仅来源于顶层设计和战略思考,还来源于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的探索。例如,抗日根据地高校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在组织领导上,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中央领导同志经常亲自来上课、演讲,配备政治上和能力上较强的政工干部,并在学生中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除了自上而下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指导建立学生组织,自发地开展教育活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在苏维埃大学,“在校长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监督下设‘学生公社’,‘学生工社’不同于黄埔军校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学生组织,由全体大学生选举出来的干事会来领导。”[14](P31)“在陕北公学学生会领导下还成立了救亡室(即俱乐部)……各队学生分会都建立救亡室,里面建立各种研究组和委员会。”[15](P7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体制机制的探索,形成了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党的主要领导人亲自上课等制度和原则,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进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
3. 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旨归。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旨归。守正和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守正是为了不忘“合力”这个初心,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育人合力。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领导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管理体制,推动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创新是为了不断呼应时代需求,以制度机制创新为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方面,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机制的历程中汲取经验。建党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探索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机制,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有效运行。另一方面,要鼓励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出发,通过实证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就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机制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其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做到守正创新,关键是人。一是“依靠人”。如果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即便社会管理及其制度设计得完美无缺,最终在落实环节也可能会流于空泛。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并在《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一书中指出:“一个现代国家,要求它的全体公民参与和关心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品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16](P5-6)二是“为了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高度。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既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心,又是各项制度完善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把握改革大局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大局 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N].人民日报,2015-05-06(1).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4]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5]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6]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布超,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群工作部主任,副教授。)